2009年7月4日

家,是讓我們面對一切挑戰的力量來源

          看著山坡上一幢幢的樓房,跟歐洲奧地利座落在阿爾卑斯山間的住宅一樣,沿著山徑往上走,總會讓人發現一些 意想不到的景色,而我的出生地-「獅球嶺」也是這樣具有特色的地方。
          提到「獅球嶺」,許多人或許對它感到陌生。但如果講到「劉銘傳」這三個字,可能就有很多人聽過 了。劉銘傳當初對台灣最大的貢獻,就是為台灣蓋了第一條鐵路,而鐵路行經獅球嶺所打通的隧道,也就成了台灣第一條鐵路隧道了。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
 我出生在獅球嶺山腳下,一個叫做兆連新村的眷村旁的小巷子內。那是一間窄而狹長的紅瓦屋,但好玩的是,我們家只有屋頂,連牆壁也沒有。因為,那房子的後面就是山坡根本沒有牆壁,而兩邊的牆壁則都是鄰居的,就 連土地也是向政府租用的!以前我阿嬤就常笑說:「咱家只有厝殼,連厝壁都是跟厝邊借的,這樣也是住一家夥仔!」
 
        所謂「家徒四壁」是形容生活十分窮困,真不知我家當時那只有一面牆的狀況,又該怎麼形容啊!這間房子只有三個房間,卻擠了阿嬤、大伯一家三口,跟我們家五 口,總共9個人。說來我們家的生活應該是很辛苦的,但是我對老家的記憶卻是充滿溫馨,沒有一絲困苦的感 覺。一方面大概是因為太小不懂事,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是我們林家的長孫,所以受到比較多關愛吧!

 

     這個很小的 家,有一個很小的院子,是我大伯做大麵的地方。他承接了阿公的手藝做大麵(也就是油麵),所以我從小就看著他從揉麵團、壓麵條,用大灶生火煮麵,再把麵條放涼,然後拌油,最後騎著腳踏車把麵條送到麵攤去賣。前陣子去拜訪大伯,與他合照時,他還是用那爽朗的聲音,替我加油打氣呢!或許是因為煮麵的關係吧!所以記憶中,家裡感覺都是暖烘烘的。那時,我最喜歡在大伯煮完麵後,跟堂哥趁火未熄之前,把蕃薯丟進大灶的餘火中烤蕃薯,那滋味,真是唇齒留香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
這個小院子裡還種了一棵九重葛 (小時候我都叫它「刺仔花」),把整個院子都遮了起來,那蔓生的藤枝連門口的小巷都被遮了起來,每到夏天時就開滿喬紅色的花,充滿豔麗與熱情,但坐下樹蔭下卻是一派清涼。小時候,我跟弟弟和妹妹最喜歡坐在門口的石頭上吃冰棒,甚至晚餐的時候就端著碗在門口吃。現在回想起來,那時的物質生活雖然很簡單,卻是開心且滿足 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到現在,我仍不時回味著那大家庭聚在一起的溫暖,還有大伯將麵煮熟的那份香味。原來,一個新的開始,終究還是要從「家」出發的,因為從這裡所感受到的熟悉與踏實,才是讓我們面對往後一切挑戰的力量來源。

沒有留言: